“因地制宜”推进学校文化建设,而非“因陋就简” - 天一广告,长沙天一平安文化传播

“因地制宜”推进学校文化建设,而非“因陋就简”

BIAOTI2,GIF.gif

作为“环境育人”的中坚力量,学校文化的建设逐年受到人们的重视。然而,受迫于物力、财力等外部条件的压力,观念、眼界等内在因素的制约,有些学校没能致力于自身特色的挖掘,只能盯住“名城名校”,试图“照搬照抄”,以致推出的学校文化建设“不接地气”“消化不良”。学校文化建设“因陋就简”不可取,“因地制宜”方法多。我们不妨从历史传承、地理环境、风土人情三个方面展开探讨。 

历史传承

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,无论繁华抑或偏远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、去提取。地区历史的挖掘,需得有方向、有节奏、有深度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才能让这段历史“立得住”、具有“成长性”,并深具“传承价值”,成为学校文化的厚实根基。

有些较为偏远的地区,可能多民族混居,少数民族的“节庆传说”“吃穿住行”绵延至今,别具一格、活色生香,深具烟火气息;而在具有“红色基因”的地区,我们可以开辟“红色教育”专题,通过革命老物件、军民鱼水故事,生动传承红色文化。

图片1.jpg
▲汝城玉潭–四色文化

学校文化要做到“一校一品”“千校千面”,大可不必去追求所谓的“高大上”。“因地制宜”,可以让偏僻地区、经费紧张的学校,也有机会做出“独具特色”且“深入人心”的学校文化。

 

地理环境

 

有些学校紧邻高山湿地、湖泊河海,这本就是一个个广阔的大课堂,学生可以在这里习得自然、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。

5ff8d5f9ab6c2f2243c9f5e094ef416.jpg

▲博才白鹤植物园

学校文化建设从地理环境中甄选内容,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相关知识,更能让孩子对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。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,发自内心开展环保;因为热爱,所以依恋,故土之情历久弥坚。爱故乡,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。

在农村学校,我们利用广阔的空间,可以开辟“农艺小院”“百草园”发扬耕读文化,邀请家长中的特色种植带头人、农活达人到学校为师生讲解,如此,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,更利于“家校共育”问题的解决。

风土人情

因地制宜,还可充分挖掘地方风土人情、乡土文化,进行非遗文化传承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甄选1-2种非遗文化,进行重点打造。

南县玉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,甄选深具地方特色的“地花鼓”特色文化,将乡土、乡情、乡愁都蕴含于地花鼓的欢快舞步中,呈现于校园之内。

沅江图.png

▲湘仪学校-苗鼓元素升旗台

湘仪学校初创于洪江古城,深得湘西传统文化熏陶,其学校文化建设以湘西特有的“苗鼓文化”为切入点展开,将特色升华为文化,用文化的力量,创建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。

学校文化并非阳春白雪,它是一种氛围,一种环境。每一位师生都生活于其中,被他影响,同时也影响着他。从实际出发,以师生员工为本,因地制宜的学校文化建设,即便平实、朴素,也会像山岗青草、深谷幽兰一样,让人陶醉于自然与人文的清香里,让师生爱上温馨、隽永的美丽校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