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娟:乡村学校“乡村味”文化建设探讨 - 天一广告,长沙天一平安文化传播

申娟:乡村学校“乡村味”文化建设探讨

天一平安学习型团队又开课了。今日下午,申娟同学为大家带来《乡村学校“乡村味”文化建设探讨》,一起学习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如何接地气、富特色、蛮有味。申娟同学首先带大家学习了《湖南教育》刊登的佳作《乡村学校“乡村味”文化建设的实践——以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为例》。

微信图片_20230728173925.jpg

学习型团队活动现场图

文章中提到“建设有‘乡村味’的文化,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,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可,促进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,让学生既能走出大山留住乡愁,也能扎根大山建设家乡。”的观点,引起了天一平安小伙伴的共鸣。

01
“乡村味”须“为了乡村”
目前有些乡村学校,在“乡村味”学校文化建设上,与“为了乡村”有所背离——将“为了乡村”变成“为了学校”,只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,而忽略其原本的意义。以致出现“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;它教人吃饭不种稻;它教人羡慕奢华,看不起务农,培养出‘离乡’‘离农’‘离土’的学生。”乡村学校应坚守“乡村味”的本质,将乡土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学校发展之中。

天一平安承建的沅江市芙蓉学校文化建设,基于学校坐落于浩荡洞庭湖腹地、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,我们从“芦苇”联想到《诗经》中的“一苇”,进而将芦苇的生长特征及美好品质与人的品性养成相结合,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贯通,将“芦苇”从“扎根平凡”到“一苇航远”的蜕变过程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联结,深挖沅江地域水乡文化,立足于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追求,将沅江市芙蓉学校的品牌文化定位为“一苇文化”,系统打造“心之所向,一苇航之”的学校文化,让他师生得到精神引领,让文化在学校扎根、茁长。

 

02
“乡村味”须“源于乡村”
有些乡村学校为了打造“乡村味”,只重形式和形象,而轻实质需求。只简单布置一些乡村文化元素,没有针对性地体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。天一平安的同事们深刻认同:“乡村味”文化,必定是“源于乡村”。

在依山伴水的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中学,我们深入调研延中地域文化和历史,以“承红心、养善行、共奋进”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题,让当地特有的“瑶族文化”,在继承的基础上延伸与发展。

为凸显学校自身文化特色——民族特色学校,我们打造一条以“我心目中的瑶乡”为主题的文化墙。文化墙系统展示瑶族服饰、婚俗、节庆、习俗、食俗等“五大”特色,结合学生与每项特色相关的经历,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,增强学生参与感,使墙面“活”起来,让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。

学校领导评价:地域特色传承同美育的有机结合、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完美融合。

 

03
“乡村味”须“服务乡村”
“服务乡村”是“乡村味”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。切忌只停留在传统文化的表面符号上,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,缺乏对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探索和尝试。“乡村味”学校文化建设,需要真正为乡村、为振兴乡村,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。

汝城县第五中学建校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,是县教育局指定的“农耕、休闲文化”建设的重点单位。我们深入研究该地教育政策、学校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,以“勤耕愉读,以诗化人”为文化建设的主题,挖掘当地耕读文化。

结合一些乡村学生不关心、不关注、不了解农耕的现状,建设“耕读园”“劳动实践基地”,让孩子学习乡村文化,提升乡村生活能力。

我们还设置“农耕岁月”版块,通过农具、图示,配合“耕读传家”相关趣闻轶事,展示当地的农业发展史,体现历史感;在“亦笔亦耕”区域,展示历史上与耕读文化有关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。让师生了解传统农村文化的魅力,感受乡土生活的情趣。

 

乡村孩子最大的悲哀,是生长在满怀希望的土地上,却“毫不自喜”,只苦苦巴望着“远方的繁华”;乡村教育最大的悲哀,是把孩子都教育得“厌弃农村”、迫切期待“跳出农门”。深具“乡村味”的乡村学校文化建设,让教师感受到价值、满怀爱与热忱;让孩子因为了解乡村,而更深爱这片土地——学生今后既能走出乡村、留住乡愁,也能扎根乡村、有一技之长。乡村学校文化建设,一定可以为“乡村振兴”贡献自己一份力量。